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5:探寻琼崖革命足迹
总第65期 >
2012-03-29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忆感人的红色革命峥嵘岁月
刊发日期:2012-03-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访定安地方后备游击队唯一幸存者陈定家
陈定家老人激动的讲述着当年拿枪跟敌人战斗的情景 王议霄 摄
雷鸣乡抗倭殉国忠烈官兵纪念碑宗. 王议霄
他是居住在定安县南曲村的一名普通农民,打过日本鬼子,参加过双人墓、潭陆溪等多场战役……在抗战时期,他曾是定安县地方后备游击队第一大队的班长,与70多名战友驰聘沙场,出生入死,在那段抗倭岁月中立下不朽的功勋。他就是陈定家,今年已88岁。
3月24日,沿着南曲村的小道,穿过一条条小巷,在村民的多次指引下,我们终于见到了陈定家,只见他正拄着一根拐杖安静地坐在院子里,很难想象他就是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杀敌的革命战士。
忆起他的峥嵘岁月,陈定家老人眼中闪烁出激情,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历史:“1942年,定安县游击后备第一大队长王志发率领雷鸣、宾文乡后备中队70多名队员在宾文乡(今富文镇)与1000名两路进犯的日军血战8个小时,在敌人4架战斗机机枪的疯狂扫射下,当时,王志发等16名队员光荣牺牲,我和我2名队员负伤。”
“你当时在战场上很勇猛,有没有想过退缩。”记者问道。
“作为班长,我坚决不能退缩。”老人家坚定地回答我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在交谈中,陈老还饶有兴致地介绍起当年作战的一些经验:“我们一般是潜伏在茂密的草丛中,渴了就喝军用水,也没有任何食物,这一守就是大半天,当时每个战士身上配有轻机枪,还有6、7个手榴弹,这样的配制武器,可以打击到远、近的敌人,有一次敌人摸到身边来了,我就用轻机枪打死敌人。”
记者发现,在闲聊中,陈定家老人不时把背靠在墙上,还不时的变换着坐姿。原来经过枪林弹雨后,陈定家的身上有着不少战争遗留下的伤疤,也留下了一身的病痛,“这些伤疤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耀,是为了告诉自己曾经历过那么一段抗倭的岁月。”
聊到打仗时的经历,陈定家不时露出笑容,似乎对自己那段军旅生涯充满怀念,可当说到家人时,陈老却陷入了长长的沉思。
附近村民告诉记者,陈老无儿无女,年轻时收养过一个养子。如今,他的养子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他曾要求过带着陈老一起生活。可陈老却不愿意离开南曲村,离开他那间居住几十年的房子里。
而记者也了解到,陈定家老人现居住的两间平房,是2009年定安县民政局为老人修建的,家门口还贴着“民政工程”的字样。为了让老人吃、住都能得到保障,民政部门每月给老人发放五保户救济金,以确保老人能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采访最后,当我们问及老人如今最大心愿是什么时,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南曲村作为琼崖革命这面不倒旗帜的其中一个见证,我最担心的就是那段革命历史会被后人遗忘,为了能够把这段历史更好地传承下去,我希望能将冯白驹抗日驻地遗址修建起来,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红色革命峥嵘岁月。”
链接:1946年春,琼崖国民党军政当局在雷鸣乡公所门前(今雷鸣墟老街道北端)用青石为纪念王志发等25名抗倭捐躯队员立了一块“雷鸣乡抗倭殉国忠烈官兵纪念碑”。碑高2.07米,上宽65厘米,下宽69厘米,厚10厘米。碑正面正中镌刻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陆军少将)丘岳宋题写“为国牺牲”4个23厘米见方的大字,右则镌刻丘岳宋的署名;背面镌刻琼崖守备司令王毅撰写约800字的纪念碑简介。
50年代初,南曲村民将碑抬回村里保管至今。这是目前在海南发现琼崖国民党将军赠给抗倭官兵最大的纪念碑。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