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12:定安春节民俗风情
总第56期 >
2012-01-19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定安春节民俗风情
刊发日期:2012-01-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张杰 摄
节前家家户户做 “甜粑”
说到过春节,就不能不提到年糕(即海南人所说的“甜粑”)。据了解,在海南其他一些市县,年糕做法是蒸,而在定安,年糕是放到锅内煮,并拿木棍搅制而成的。
“甜粑”是用糯米粉包馅料制作的小吃,有各种馅类,芝麻类、花生类、椰丝类等。但它并不注重馅料,而更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软滑而不粘,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在我们下面乡镇,春节前,家家都要做筐粑的。”家住定安县龙门镇的胡先生说。年糕,在定安当地也称“筐粑”,其做法是:把事先浸过的糯米磨成米浆后,先晾成半干,再将半干的米浆捏成一个个锥形的“粑个”,然后把这些“粑个”放进一大锅提前熬好的糖浆里面煮。待煮熟后,用两根长木棍伸进粘稠的锅内反复搅拌。将“粑个”完全搅成均匀的粘糊状后,最后倒进扁形竹筐内,一大筐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的“筐粑”就算大功告成了。
而家里的小孩儿每到做“筐粑”的时候会特别高兴,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不仅能有米浆疙瘩捏小人,而且还会有热乎乎甜滋滋的“粑个”吃。“小孩子们最喜欢吃这‘粑个’了,对他们来说,吃到‘粑个’也就提前尝到了过年的味道,也预祝着他们穿新衣拿红包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胡先生笑着说。
过年制作“豆是” 寓意“都利”
定安北部乡镇的农家有制作豆腐、豆是(鼓豆)的风俗。过去,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他们把一年收获的黄豆或黑豆储存起来,平时舍不得吃,春节临近,就全部都拿出来制作豆腐,腌制“豆鼓”(用作节日蘸料或调味品),目的是增加节日品种,图个丰盛,寓意为天天“都有”,天天“都利”。
置办年货
随着除夕的临近,勤劳的定安娘会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做好米花糖、京果等小吃,以备过年接待客人。除夕前的那几个集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无论是衣着朴素的农家主妇还是油头粉面回乡下过年的城里人,大家都赶着来“发年市”置办年货。除了油盐酱醋等必须品外,还会买对联、年画等喜庆物品,另外,还会买上几扎“年桔”(寓意大吉大利),或再买上一捆甘蔗(寓意节节高),给来年讨个好彩头。
贴利是图吉利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门神、利是。利是要贴在大门口的上方,并且要贴单数,一般是五张。有些人家还在每个门口都挂上一串用红绳子绑着的桔子,桔子要挂偶数,表示出门“大吉大利”。
除夕祭祖后才能“围炉”
除夕吃年夜饭前要先祭祖,这一传统习俗在定安当地至今仍保留着。
家住定安县岭口镇的冯老先生今年已过70岁,他说,每年除夕这一天下午,他都会带着一家老小在老屋大堂内祭祖。大堂中间摆上一张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桌上一字排开祭祖的大盘小盏:鸡、饭团子、酒盅,筷子、香烛台。成群儿孙围在四周,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祖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一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祭完祖后,年夜饭“围炉”才能正式开始。年夜饭上准备的每道菜都是非常讲究的,蕴藏寓意:鸡象征大吉大利,“黑鱼”(即马鲛鱼)代表年年有余,水芹是祈望全家一年勤劳耕作,长粉丝则指健康长寿……平日为生计,一家人各奔东西,难得一聚,除夕夜一起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吃顿年夜饭,酒肴相对,诉说一年感悟,非常惬意!
除夕点灯寓意“添丁”
从除夕晚上开始,家家点灯,屋屋有灯,昼夜不灭,一直至初四天亮才罢,此举俗称“发灯”(海南话“灯”与“丁”同音),取“添丁发财”之意。
放鞭炮寓意红红火火
“过年放鞭炮是最传统的年俗了。”谈起过年的习俗,龙门镇大山村的潘先生首先想到放鞭炮。
定安人很传统,逢年过节鞭炮声噼里啪啦,寓意一年比一年更喜庆。
除夕午夜12时,家家户户都会点上一挂鞭炮,庆祝新一年的来临,陆陆续续的鞭炮声会一直响彻至初一的早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特别喜庆,年味特别浓。
初一果皮纸屑是 “钱宝”
冯老先生说,大年初一早上,他们一家人都会选择一个吉时起床一起吃饭。每年大年初一的吉时不尽相同,有时是凌晨5点,有时早上8点,但不管什么时候,一家人都会高高兴兴地团聚在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饭。
关于大年初一,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忌打扫及倾倒垃圾。因为旧俗说法认为,在这一天内,门前满地火红的鞭炮渣,及房内的果皮纸屑等垃圾,均被视为“钱宝”不宜打扫,认为打扫将会把好运扫走,导致新的一年有破财之灾。
初二回娘家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大年初三不宜外出拜年
春节期间,大年初三算是又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据冯老先生介绍,大年初三俗称为“赤口日”。旧俗认为,人们在这一天外出,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所以一般不走亲访友。同时这一天的饮食也非常讲究,强调吃炒、炸、煎类食品,俗称“炒赤口”。比如:前一天预留的鸡翅、鸡爪、鸡内脏等,在这一天炒过再吃;年糕、鱼虾等也是用煎炸的烹饪方式。
吃菜包饭寓意平安
大年初三,吃“菜包饭”则是定城镇地区的一个重要习俗。该习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如今仍被相当一部分定城人恪守。每到这一天,人们会不串门不拜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菜包饭。加入多种食材炒制的米饭,拿生菜叶包住用手拢着吃,有拢住家财不流失之寓意。过了大年初三,人们就可以随意地探亲访友了,不再有什么忌讳。
元宵游灯
热热闹闹过了大年,但年还没有过完!元宵,俗称为“年仔”,意为小年。春节过“大年”,元宵过“小年”,只有过了小年,这年才算完了。
定安人过小年的习俗也和过大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除夕之夜,点灯长明,等待新年的来临;元宵节前夕,同样是彻夜灯火迎小年。
“老人说把灯点亮了,照亮屋子,祛除黑暗,来年又是红红火火的一年。”家在龙河镇的薛小姐告诉记者,从以前的煤油灯,到现在的白炽灯,不管灯的形式如何变化,点灯的习俗一样流传久远。“不止是电灯打开,我家每年元宵节都会重新购置煤油灯,在过年前专门点煤油灯。”
煤油灯点燃,升起缕缕飘渺的黑烟,白炽灯的灯光在黑夜里显得特别明亮,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睡梦中期待第二天元宵节的来临。窗外,鞭炮声不时响彻黑夜。
拜公祭祖吃水芹
在定安,每年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备齐瘦肉、鱼、水芹等食物。早上,家人会把鱼肉等祭品放上八仙桌,恭敬地祭拜祖先,等到拜公之后,才能开始吃饭。市民薛小姐告诉记者,“吃水芹,意味着一年里勤劳诚恳,生活越来越好。”
近几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定安都会举行游灯闹元宵活动、迎春文化节、琼剧同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沿街高楼张灯结彩,彩车、花灯、彩门争奇斗靓,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进城闹元宵,在一片喜庆的海洋中度完一个红红火火的大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定安人民在继承这些传统习俗的同时,也在春节的习俗中加入了新的内容。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