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4:特别报道
总第30期 >
2011-09-08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大山深处那些牵动人心的孩子和老师们
刊发日期:2011-09-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困境中求学的苗族学子。 程守满 摄
在海南革命圣地母瑞山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小学,她是定安县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小学,其中苗族孩子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98%。这个小学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是中瑞农场农民的子女,每天要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程到学校里读书。路途遥远、学习条件差成为南岭小学的孩子们求学路上的最大障碍。
一个学校的艰难发展
南岭小学在定安县母瑞山深处,学生152人,教师仅7人,设有班级6个,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各一个班,六年级因为没有学生,所以没有开设。黑暗狭小的教室里,课桌上的斑驳已经道出了它的岁月久远;没有讲台的“讲台”上,黑板更是残迹斑斑;教室的破旧,让我们难以找到一个完整的门或窗;杂草丛生的操场上,体育设施如篮球架、乒乓球桌早已没了原来的面貌,只剩下“残骸” 。
南岭小学建于1965年,生源是生活在中瑞农场的苗族村民们的孩子。学校基础设施简陋,课桌全部是由社会捐助的,条件十分艰苦。
“以前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两百多个,现在学生越来越少了。”说到学校发展,学校负责人刘学松一愁莫展地说,“孩子们上学艰苦,每天要走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来上学。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好,教师少,设备不齐全,学校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一群孩子的艰苦求学路
记者一行从母瑞山革命纪念馆地出发,沿着曲曲弯弯的山间小道开车跋涉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学。适逢正午太阳当头,沿途看到拿着小袋子,大汗淋漓走在路上的孩子。同行的带路老师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去上课的孩子,他们每天都要徒步去学校,最远的孩子来回要走14公里的路程。
在他们教室的窗台上,大大小小的摆着很多饭盒。今年三年级的王金梅小朋友告诉记者,因为离家较远,每天都要早早出门,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由于路途遥远,她每天都是从家里带饭,中午就在学校吃,下午放学的时候才回家。记者掀开小金梅的饭盒,里面只有一些蔬菜和稀饭。当问及多久才吃一次肉时,小金梅小声的说,家里条件不好,逢年过节才能吃上肉。
而像小金梅这样的学生,南岭小学里有很多很多。为了解决学生吃饭难问题,学校建了一间学生食堂,开学的第二周开始运营。据了解,食堂的饭菜价格是每人每餐3元,也就是说,孩子们在学校吃中午饭的话,一周要花费15元左右。记者随机问了几个学生,问他们会不会在学校的食堂吃午饭。有的孩子表示,会在学校吃,但也有的孩子表示,为了省钱,还是会从家里带饭。
一群教师的美丽坚守
在巍巍母瑞山上,南岭小学里,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他们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点燃知识的火把,撑起了山区教育事业的蓝天。他们尽职尽责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从不奢求得到些什么。他们,是南岭小学的教师,一群平凡而又崇高的山区教师。
50多年的风雨历程,尽管条件多么艰苦,在这里任教的教师从不言悔,一个又一个地接力坚守。他们中,坚守时间最长的有35年,最短的也有18年之久。7个老师教6个年级,基本上每天的课时都是满的,多少年来老师们辛勤耕耘,默默付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不放弃,不退却,一心把这所百余人的爱心小学办下去,为大山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因为他们明白,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教育寄托着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假如农村学校失去生存之地,家长所承受的教育负担将加重,甚至有可能会使个别贫困家庭的孩子失去上学机会。
南岭小学的老师们,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坚韧抵御光阴,用微笑面对艰辛,用奉献打动寂寞,用爱心滋润大山。他们几十年的坚守与付出,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