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5:文化篇
总第22期 >
2011-07-14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献礼党90华诞力作革命琼剧《母瑞山》公演好评如潮
刊发日期:2011-07-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回顾琼崖革命峥嵘岁月 再现“红旗不倒”革命精神 献礼党90华诞力作革命琼剧《母瑞山》公演好评如潮
琼崖战士与村民们共同对抗外敌 王议霄 摄
巍巍母瑞山,光辉照千秋。7日晚,由定安县琼剧团改编演出的大型现代革命琼剧《母瑞山》在革命老区中瑞农场举行首场公演,精彩的场面,华丽的表演,将戏迷带入琼崖革命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重温母瑞山“23年红旗不倒”革命精神,赢得观众如潮的好评。
夜幕下的母瑞山显得格外的雄伟静谧,广场上人山人海,母瑞山区方圆数里的戏迷们早早慕名前来等待演出。
8点整,炽热的灯光骤起,映射出舞台背景层叠巍峨的山峦,激昂的号角声响起,随着扮演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的演员一声洪亮的“撤上母瑞山”,十几名背着作战包的战士迈着有力的步履出现在舞台上,拉开琼剧《母瑞山》公演帷幕。
高科技声光电形成的视觉冲击、宏大壮观的演出场面、精彩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无比的震撼,让现场观众深深陶醉。两个半个小时演出,掌声不断,喝彩声不绝于耳。
新编琼剧《母瑞山》是定安县委、县政府为建党90周年献上的力作,由海南省史志办主任梁振球担任总策划,定安县委副书记张忠惠担任策划,海南省史志办精心创作,定安县琼剧团改编演出,首次以大型现代革命琼剧形式重现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母瑞山革命精神。
整场琼剧由《上母瑞山》、《悲风冷雨》、《坚持斗争》、《鱼水情深》、《壮志云天》、《突出重围》六场戏串起,充分展现琼崖军民遭围剿被困母瑞山、恶劣环境下与敌周旋、痛失战友坚持作战、成功突破敌人重重封锁等史实。该剧成功塑造了冯白驹、王文明、冯国卿等为了琼崖革命斗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形象,将母瑞山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戏只能用六个字形容,真实、感人、成功,能够看到以戏剧形式表现出的"母瑞山"精神让我甚为激动,并引以为傲。"从2001年起,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担任讲解员到至今的王学广激动的说。
县琼剧团负责人介绍说,《母瑞山》以革命斗争历史和烈士英勇形象为创作基础,演员们用铿锵有劲的唱腔和惟妙惟肖的表演,深刻地诠释了琼崖革命先驱者坚定信念和壮志凌云的光辉形象,生动再现了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机智作战的领导风范,展现了战士们坚持8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终取得革命胜利。
《母瑞山》公演分为4场,7日在母瑞山进行首场公演,分别于8日、9日、25日在新竹镇、定城镇、龙湖镇进行巡演,将母瑞山革命精神发扬光大,进一步激发群众爱国热情。
省史志办副主任陈波,省史志办处长雷晓玲、游宪军,定安县政府副县长陈海雄,县史志办、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以及母瑞山区上千名观众一同观看了演出。
据了解,琼剧是海南独有的戏曲形式,定安是海南琼剧发源地,是我省著名的琼剧之乡,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定安的琼剧群众基础深厚,名伶辈出,在海南民间流传着“没有定安不成戏班”的说法。2011年7月,定安县被评为“海南民间艺术文化--琼剧之乡”,定安县成为名正言顺的“琼剧之乡”。
剧情链接:母瑞山,在海南岛琼崖革命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精神的象征。1928年冬,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因反围剿受挫,率部转移到母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1932年7月,同样因反围剿受挫,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创建人冯白驹带领党政军100多人,在母瑞山坚持了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于1933年4月突围回到琼山县革命老区,25个革命火种再次得到保存,被誉为琼崖革命摇篮。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