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韵定安总第15期 >2011-05-26编印

定安龙弄岭上寻“戏魂”——
刊发日期:2011-05-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探访琼剧鼻祖李庆隆墓

南海网网友探寻琼剧鼻祖李庆隆墓 南海网网友提供
  我试图能够在这里触摸到琼剧的“戏魂”,然而,我所触摸到的只有不尽的冷清和落寞,或许“戏魂”被尘世遗忘太久,已魂散山岭,随风远去……   ——题记
  一
  加东溪是南渡江的一个支流,流经定安县龙河镇,是该镇三万多百姓赖以繁衍生息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加东溪静静地流淌着,波澜不惊。尽管透过平静的水面,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古南建州的余韵,窥见黎汉战争的刀光剑影,然而,她呈现给世人更多的不是历史的沧桑,而是源远流长的温情和宁静。
  偶见一叶扁舟顺溪而下,渔人在夕阳下撒网捕鱼,此时的溪面是生动而美丽的。日下时分,岸边陆续有牛归来,牧牛的老人用清亮的嗓子唱着人们熟悉的戏曲——琼剧。伴随着动听的戏韵曲律,人们偶尔才会想起,加东溪所孕育的这片土地,曾经是琼剧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蜿蜒流淌的加东溪两岸,曾经戏班林立、戏馆无数,鼓乐之声隐约可闻,戏曲之律犹在耳边。
  距加东溪东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名为龙弄岭,又名甜葫芦岭。这是一座极其不起眼的小山岭,不高也不峻,但这座山却被许多琼剧人视为圣地,每年都有人来祭拜。因为这座山上埋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李庆隆,被称为琼剧的鼻祖,李庆隆的墓也被人称为“戏班坟”。
  二
  琼剧是海南汉族文化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海南岛大众百姓和东南亚华侨十分喜爱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它和粤剧、潮剧、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属南戏一支,具有悠久的历史。
  戏剧的起源,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虽然并不直接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其历史也不及西方戏剧久远,但它的起源问题更加复杂棘手,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史上,南戏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在南戏中,又数弋阳腔影响最大。弋阳腔是宋元时代的南戏传入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等结合演变而成,它形成于元末明初。
  弋阳腔形成后,便以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迅速在民间流传,其对岭南地区的影响也甚为深广。琼剧作为南戏的重要剧种,最早也是源于弋阳腔。弋阳腔是在明朝中期,经闽南、粤东等地传入海南岛,被称为“闽南杂剧”,这便是早期的“琼剧”。
  说琼剧,必提定安。海南有一句俗语:没有定安不成戏班,没有文昌不成机关,没有万宁不成道班。因而,对于琼剧而言,定安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自古定安处于海南的内陆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定安很少受海盗、匪患搔扰,更由于元末设置了南建州,由于直隶中央管辖,在资源、政策及发展理念等诸方面均有着较大的优势,因而,定安成为了一处相对安定的地方,吸引了中原、江南、闽南、粤东以及海南沿海市县的诸多移民的向往,他们纷纷迁移定安,在定安定居了下来,而在这许多移民中,不乏官员、文人和商贾,也有着许多江湖艺人,各种移民纷纷涌入,使得定安盛极一时,文化、经济、政治等均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
  而对于戏剧而言,由于江湖艺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各个地方的戏剧,而大量移民进来的官员、文人和商贾便是推动戏剧发展的主流力量,这些戏剧在相互交融中共同发展,百花齐放,形成了浓郁的戏剧文化。这也为琼剧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戏曲文化的土壤。
  三
  琼剧作为一种深受本土百姓喜爱的剧种,在海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对于李庆隆,知道的人却很少。据有限的史料记载以及前人的叙述来看,李庆隆系福建人,大概于明末清初随戏班入琼,后来在定安的龙河(以前叫龙塘)镇定居了下来,除了唱戏谋生外,他还设馆收徒,传授“闽南杂剧”。据说,李庆隆不但深谙戏曲,对音乐也十分有研究。在他授艺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语言以及艺术表演形式等所形成的隔阂,源于弋阳腔的“闽南杂剧”还是不太适合海南人演唱和观赏。
  因而,李庆隆便想到改良“闽南杂剧”,使之更加符合海南人的演唱和观赏习惯。于是,李庆隆便在“闽南杂剧”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对戏曲及音乐的理解,充分吸收海南当地民歌、小调、八音、道坛乐曲等民间艺术,将其融入“闽南杂剧”中,经过长期的不断改进,初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琼剧”雏形,基本具备了海南本土特色的音乐、剧本、演唱风格、表演套路等。
  此后,李庆隆便在龙河镇开始传授他改进的“琼剧”。由于改进后的“琼剧”更加适合海南人的演唱和观赏习惯,也更加符合海南人的艺术审美观,因而,李庆隆的戏馆门生众多,达到了鼎盛。据介绍,李庆隆开设的戏馆,每个科班30余人,每45天为一馆,教授的内容包括琼剧唱腔、表演程式、八音器乐等。前来要求学艺的人甚多,不只是青年,连中老年人也入馆学艺。学完45天为“满馆”,可以自行组织戏班演出。后来逐渐传到新竹、黄竹、定城等地。所教的科班有“庆”字班,“桂”字班,“梨”字班,“凤”字班等。
  从此,定安人和琼剧结下了不解之缘,琼剧也最终在定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扎下了根。而李庆隆作为较早创造琼剧的艺人,也被人尊为琼剧鼻祖,由于这一称呼至今未见主流权威的佐证,所以,“琼剧鼻祖”也仅限于民间的认定。
  但从历代琼剧人对李庆隆的尊重来看,李庆隆应该是对琼剧的发展做出过较大的贡献。然而,李庆隆一生无妻室子女,他年老逝世后,是戏班的人和龙河镇的父老给他选了个风水宝地,将他安葬了,而他长眠的地方便是今天的龙弄岭。
  四  
对于李庆隆墓,早就从龙河镇老文化人邓学贤先生那里略知一二,一直想找个机会去探访一下。
  5月13日,夙愿终于得尝。
  中午时分,在当地热心人的带领下,我与同行的网友一起来到了离龙河墟大约二公里外的龙弄岭。在半山腰处,我们终于见到了掩藏于林荫深处的李庆隆墓。此处靠山面田,环境清幽,极其僻静,确实是一个安身的好地方。数百年了,一代戏剧大师就静静地躺在这里,陪伴他的只有山风野雨、凄草寂树,尘世已无几人记得他。
  李庆隆墓有两大特点:一是坟身的修茸方式不同,李庆隆墓是用乱石堆起来的。由于李庆隆没有子嗣,祭拜他的只有戏班的人,戏班的人每次来祭拜时,除了烧香点烛外,还随手捡起几块石头堆在坟上,久而久之,便越堆越高,成为了“石头坟”;二是李庆隆墓有一大一小两个墓碑,小碑是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仲春,琼山县“顺”字班班主许京达及班中主要演员立的,上书“大清李庆隆之墓”。大碑则是1956年仲秋定安县“小梨园”戏班班主莫赛花立的,上书“清故续父李姓庆隆之墓”。从墓碑的碑文看来,莫赛花把李庆隆认作了父亲,自称为嗣男,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莫赛花代表琼剧人尊李庆隆为“琼剧之父”,这也证明了李庆隆在琼剧人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注意到,在墓碑前面,还遗留有刚刚燃烧不久的冥钱纸币,这说明不久前才有人来祭拜过李庆隆。一直以来,琼剧戏班的人都经常来拜祭李庆隆,特别是凡来龙河镇演出的戏班,都要去祭拜李庆隆,以表达对这位为琼剧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的敬重,同时也祈求他保佑演出的成功。
  五
  在李庆隆的墓前,我们大概驻留了半个小时,我试图能够在这里触摸到琼剧的“戏魂”,然而,我所触摸到的只有不尽的冷清和落寞,或许“戏魂”被尘世遗忘太久,已魂散山岭,随风远去。
  网友们陆陆续续下山而去,而我依然独立墓前,我只想告诉墓中的人,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人记得他。临走时,我在地上捡起一块石头,轻轻地、庄重地放在墓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