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8:理论副刊
总第13期 >
2011-05-12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刊发日期:2011-05-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县政府副县长 陈海雄。王燕燕 摄
伴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把“推进城乡、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到了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教育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不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作为科教兴县的基础工程来抓,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教育,取得明显的成效。但是,我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路还很长,面对的困难还很多。
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2003年以来,我县按照“相对集中、优化资源、改善条件、扩大规模、便于就读、提高质量”的原则,对全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共撤并小学47所,改建扩建小学45所,撤销初中4所,改扩建初中13所,新建中小学校舍12万平方米。然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教学网点仍过于分散,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学校普遍班额过小,全县144所小学(其中完小98所,教学点46个)分布在122个村居委会,平均每所学校在校生只有130人左右,平均每个班级只有25人(国家规定48人),有相当部分村完小在校生不足100人,每个班级不足20人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校管理、培训等工作相对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是农村学校教师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多数农村学校从师生比的角度来看,缺编不多,但主要缺英语、音乐、体育等专业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系正规中师毕业的非常少。而且2000年以后,新招聘大中专毕业生人数有限,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只出不进,死水不活。转正民师一直都是农村学校的重要力量,如今,这些民师自身文化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学条件的制约,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双重老化,更兼学习培训不够,使得他们原有知识老化严重,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民师,年龄较大,面临退休,他们工作既无激情,更无能力,贻误孩子的青春。
三是农村学生择校入学,招生工作两极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家长、学生渴望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兴起了“择校热”现象,农村学生集中流向镇中心学校,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集中流向条件优越的县城学校,产生了生源不均衡的负面影响。导致镇中心学校、县城学校生源爆满,班额过大,出现农村学校“一生难求”而城镇学校则“人满为患”。许多农村适龄儿童家长宁可天天接送、坐公车或者租房子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镇学校读书,致使边远农村学校学生巩固率呈下降趋势,学校规模逐渐萎缩。
四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受全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学校之间教育投入和硬件配置的不均衡,校际间差距很大,导致条件相对优越的城镇学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农村学校不同程度出现了资源闲置。而农村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有限,闲置的教育资源又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教学需求。目前学校资源配置、利用的严重失衡,只有通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以解决。
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和质量公平。
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也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对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标,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二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其目的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投入效益。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在人口相对集中,办学条件较好的乡镇设一所完全小学为中心校,就近辐射多个村,并根据情况可在原村小设教学点,各教学点由中心校统一管理。高年级学生可在中心校上学,低年级学生仍在原村上学。对班额小的教学点,可设复式班。对于教学点师资无法承担的课程,诸如美术、音乐等,由中心校统一协调,如安排教师巡回授课等。既方便低年级学生就近上学,又保证了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三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教育基础的差异,基础教育的非均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学校布局调整的关键就是努力把低水平的教育抓上去,逐步减少直至消灭薄弱学校,不断壮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使更多孩子的接受更好的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布局调整是在发展中实现的,没有发展,就谈不上调整,布局调整要在均衡化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帮助基础薄弱农村学校加快发展,把基础教育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进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四是实现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需求不断提高,从让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应该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确立更高更新的目标,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式上升,从而实现教育的可持性发展。
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今后几年,我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将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扎实推进,2009年撤并小学24所(含农村小学四、五、六年级就近并入邻村小学),初级中学1所;2010年撤并小学7所(含教学点);2011年撤并教学点2所。至2011年布局调整阶段工作结束后,我县中小学有完全中学2所(含民办1所),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含民办2所),初级中学10所(含民办1所),完小79所(含民办1所),教学点52个。
一是调整中小学布局,必须以强化县级统筹为前提
调整学校布局,不是简单地撤并几所学校,而是对原有教育格局和教育体系的一场变革,必须始终坚持全局的、发展的、效益的和质量的观点,加强县级统筹,实行全县一盘棋。一是要统筹规划。根据人口、地理、经济等因素,以思源实验学校招生和新定安中学秋季整体搬迁为契机,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布局调整总体规划和目标;二是统筹师资。在实施调整时,撤并学校教职工就近并入辖区学校,在合理确定编制的基础上,全县范围内调剂使用,充分考虑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三是统筹生源。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原则,改革招生方式,加强学籍管理,确保每一所学校生源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二是调整中小学布局,必须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入点
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首先要集中精力建好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将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尽可能先建成寄宿制学校,要建设一所,完善一所,办好一所,使偏远、条件差的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够集中到设备完善的中心学校寄读。这是解决主要矛盾、重点突破的思想方法,更是有效解决大量学生外转的长久之策。目前,要借助教育移民工程的实施,四年级以上贫困生适当移民思源实验学校集中寄读,创造条件撤并一些规模小的农村学校,尤其是100人以下的小学,要逐步取缔并入镇中心小学。这样既可以达到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解决学校分散、班额过少,学校无生气、教师无朝气、学生无锐气的现状,又能解决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个别特殊的,暂时可保留教学点。
三是调整中小学布局,必须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为出发点
调整学校布局,必须坚持把扩大办学规模与兼顾学生就近入学相结合,使学校布点合理化、科学化。在调整学校布局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寄宿制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中心小学+联村办教学点”的布局调整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学校有相应的办学规模,又可以照顾学生就近入学,防止学生因布局调整失学。在撤并学校时,镇党委、镇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坚持做好对群众的解释工作,使群众理解支持撤并工作,防止因撤并学校而出现上访、闹事事件,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撤并后,联合办学的村委会领导要经常到联办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切实解决学校和师生的困难,特别要多渠道解决特困家庭子女读书的经费,防止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四是调整中小学布局,必须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为目的
第一调整学校布局要与改造校舍相结合。把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抓,既可以加快改危进度,又可以促进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还有利于避免建设上的浪费。第二调整学校布局要与创建规范化学校相结合。建设一批规范化学校是推动农村教育上质量、上水平、出特色的有效措施。调整学校布局要考虑创建规范化学校的需要,科学做到“一张图纸画到底,三五十年不落后”,为师生创设一流的教育教学环境。第三调整学校布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调整学校校舍建设基本完成后,要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净化、绿化、硬化、美化校园,总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第四调整学校布局要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在布局调整过程中,要把握学校规模扩大大后,教师相对集中,有比较、有竞争、有交流的特点,加强学校管理,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教育内部管理体制,以增强学校活力,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必须以落实政府“重点作为”为保障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必须依法落实政府对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为布局调整提供保障。一是规划责任。政府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变化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前提下,对现有学校布局进行调整、组合,使其更合理,更优化,更能发挥综合功能和规模效应。二是投入责任。要坚持政府为主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明确目标,政府应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拨付经费。三是督查责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行政责任制,把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镇政府考核内容,促进布局调整工作的落实。
古人云“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可以说,关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就是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我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