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4:时代先锋
总第9期 >
2011-04-14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爱拼才会赢 大爱暖人心
刊发日期:2011-04-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访新竹白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南华
李南华在养殖基地。王燕燕 摄
一亩方田,一阵悠然,一载青史留名。
一抔黄土,一生奋斗,一片大爱温暖人心。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从竞选开始,从创业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他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他还在辛勤劳作,十几年不分昼夜的奋斗,他满载着自己的梦想,却为他人播下希望的种子;他致富,却从不忘村中百姓;他平凡,却续写了传奇。在数不清的汗水与热泪中,他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他带领着一村百姓致富奔小康;在悄然流逝的岁月里,他谱写着感动,续写了传奇。
他就是新竹白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南华,2010首届“感动定安”十大模范共产党获奖者,一个喝水不忘挖井人,为了群众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的人。
朴质的外表,憨厚的笑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形象,这就是李南华。从默默无闻到致富标杆,他教会了众人:奋斗和奉献。
爱拼才会赢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李南华的事业,就像这首歌一样,在不断的打拼中发展壮大。16年前,李南华产生了自己创办经济实体的念头,这对当时还在打工的他而言,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挑战,没有技术,没有土地,没有资金,有的只是迷茫未知的未来。然而从零开始的创业并没有抹掉他的想法。土地问题是李南华养殖之初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当时,村内各家各户分到的土地较为分散,仅为一小块,而发展养殖则需要的大片土地,很长的一段时间,李南华都在为置换地和租塘奔波。他把自家零散的责任田与村民置换成大块的地来挖鱼塘,再向别人租塘,东拼西凑地凑出了自己的10多亩鱼塘,他发动家人、朋友为鱼塘出资,苦求饲料商允许他赊料,还在鱼池边搭起简陋的住房,吃住都在鱼池埂上。与日月同行,与天地同眠。
鱼池埂上,李南华体味了挫折,经历了失败,他也曾中止养殖业一段时间,但不甘、不服、不舍,他最终又回到了养殖场。
“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李南华笑着说到。从10亩方田到如今拥有了27个淡水养殖场,养殖水面面积达650多亩,年纯收入近40万元,他付出了艰辛,也收割了成果。
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一种人,付出不求回报,有一种人,处事不计个人得失,有一种人,奉献自己义不容辞。2005年,李南华全票当选为同古村村长,他为自己党员的身份而自豪,也深深的了解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要付出的巨大牺牲。
“父老乡亲这么信任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李南华坚定的说。一直以来,他始终将群众生活、生产和冷暖记挂在心上,把群众利益放置在首位,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他带领着同古村一班积极分子,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到文昌、琼海等地参观、取经。从海榆中线到同古村的一条土路,贯穿卜效、美容、罗雅等村庄,路面凹凸不平,人行艰难,车辆难以通行,李南华出资9000多元,请人平整路面铺上石粉,后又主动与邻近村庄商谈改造同古村通往美荣、罗雅等村的道路,不仅使得这条长达90米的新路得以顺利开通,也加快了这些邻近村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2006年以来,在李南华的带领下,同古村先后投入了80多万元改造村道、排污设施、沼气池、猪栏等,硬化环村路一条1800米、横道三条640米;进行沼气池、猪栏、牛栏、户厕“一池三改”78户;建水塔1座;铺设水管4000多米饮水入户。
2007年,李南华又以高票当选为白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当上村支书、主任后,李南华的工作变得更加的繁忙了。他经常深入各村庄、到实地进行取证、调解各类纠纷,据不完全统计,经其手处理的各类纠纷已有40余件,为白堆村委会、乃至新竹镇的社会治安稳定工作做出了贡献。
当村内讨论决定要成立一个合作社,以合作社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时,他又毅然扛起了这个重责,然而对于这个“新事物”,村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于是李南华一方面积极开导村民,一方面在合作社内,始终把村民的利益放置在首位,一切以村民的利益出发。逐渐把合作社带入了正轨,合作社的成立离不开他的努力,合作社的发展也离不开他的付出。如今的南华合作社不仅仅是白堆村的名片,更是新竹镇的品牌,它辐射带动了周边村民的经济发展,它带来了丰收,也带来了希望。
帮贫扶困奔富路
“一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李南华依靠养殖致富了,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过他的父老乡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默默地为村民搭建着一条“长梯”,让他们登上“最高的山顶”,欣赏“最美的风景”。
李南华主动把自己的鱼池当作全村的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地向广大的农户传授养殖技术,还随时地通过朋友与县渔业局联系,定时请专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对于想从事养殖业却又无技术、无资金的农户,李南华都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对于许多人而言,他已经不仅仅是“保护神”,而是一道明亮的曙光,一种永不熄灭的希望。
村民李南军是村中的特困户,妻子去世后,丢下嗷嗷待哺的三个孩子和年老体弱的父母,沉重的家庭负担击垮了他残破的心灵,产生了厌世情绪。李南华主动和他结成帮扶的“对子”,资助他买耕牛、送孩子入学、为父母治病,还将自己承包的70亩鱼塘交由他打理,教予他技术,助予他资金。如今,曾经一度想轻生的李南军每年都有了7万多元的收入,也重组了家庭,逐渐地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重生”后的李南军始终牢牢地记得,记得那曾经垂下的“救命草”, 记得那个这辈子都无法从心里磨灭的人。他常常对别人说:“是李南华给予我新生。”
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李南华的一生似乎都在付出,都在为他人付出。他常常因为工作过于繁忙而忽略了家庭,他把年幼的孩子寄放在父母家,日夜奔波于工作中。,谈到家庭,李南华的脸上浮现出愧疚,他说他无愧于他的工作,无愧于父老乡亲,唯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这么多年,他没有给过妻子一个浪漫的晚餐,没有给过孩子一个完美的假期。
“如果有一个星期的时间,我想和妻子带着孩子去热带飞禽世界看看,再带他去超市逛逛,想要什么就给他买。”李南华对记者说到。这是一种责任,这是一种爱,这是一个身为丈夫肩负的责任,这也是一种身为父亲应给予的爱。
生命只有一次,生活无法逆流,他把自己与群众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他是一名党员,他的付出让人感动,他是敢为人先的,是无私的,是群众冬日里的那阵暖风,黑暗里的那盏明灯,他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最动听的乐曲,描画了最美丽的风景。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