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势头迅猛”的发展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托起了定安走向繁荣富强的梦想。
这是一个“幸福和谐”的见证时期,各项优惠政策的提出,温暖了无数群众的心,映照着五星红旗下幸福的笑颜。
这是一个“前程似锦”的前进时期,各项势如破竹的改革,加快定安经济发展的步伐,奔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十一五”时期映照着定安的未来,更展示了定安过去五年巨变的风采。
体制改革:内功助力大发展
与定安携手走过“十一五”的人肯定有着这样一个感受:定安的城市变得更加的美丽,基础设施更加的齐全,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发展更加迅速。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全力推进省直管市县管理体制改革,省下放给定安县的156项行政管理事项中基本完成移交;完成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促进人力资源整合;顺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明显提高,各级干部素质明显提高;2010年11月顺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顺利通过省检查验收,使各个部门更加高效、便捷地展开工作。
“十一五”时期,定安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撤并和整合城管职能,将原城市管理执法局、园林局、爱卫局、环卫站合并成定安县城市管理局,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环境综合整治,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县城生活垃圾进场处理率达98%以上,特别是2010年,绿化县城主要道路24条,绿化里程36公里,绿化美化了城镇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拆违工作,成功拆除丁湖路、见龙大道等大批违建物,为下一轮开发清除了障碍。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五年来,定安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2010年,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求,制定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定安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对文化事业布局和文化产业布局做了战略性部署和实际性的操作。
定安县委书记孙颖说:“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文化,不仅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还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工作目标,共投入2972万元支持文化的发展,全面提高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集县文体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县广播电视台为一体的宣传文化中心大楼;投入700多万元,全面完成灯光球场项目建设,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座位;完成占地近300亩的江滨公园建设,为市民休闲、娱乐、建身提供重要活动场所;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9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60多万元完成1629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投入20万元完成44个行政村广播进村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全县行政村文化室覆盖率已达到80%。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行政村“广播进村”工程,把各种文化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到基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到基层农村,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文化改革带来的实惠。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顺利完成了县琼剧团的组建及县电影公司、新华书店的改制工作,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成功举办了中国生态人居国际论坛、海南国际养生论坛研讨会、端午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论坛活动,大力促销“定安八景”、“十大名菜”、“十大小吃”及“十大农副产品,推进“百里百村 古色古乡”建设和“农家乐”生态文化游,打响“生态定安 人居福地”、“生态定安 美食天堂”、“生态定安养生天堂”知名品牌。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中国建材集团、东方光大集团、日广公司、仁和公司、昌茂集团等大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好项目,将论坛理念和成果用项目落实到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定安县文化产业方面着力打造北部现代产业带、中部民间文化产业带、南部“三色”产业带等三条文化产业带,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会展业、体育健身业和休闲养生业等六大文化产业,2006年,定安引进海南省中野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6.35亿建设的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被评为海南省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项目;2010年,定安引进东方光大集团投资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引进南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的定安龙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海南龙文化主题公园);引进海南仁和国际养生控股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 丽湖养生风情小镇项目;引进海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1亿元建设的海南文化博览园(海博园)。这些重大项目都是定安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动作大手笔。
教育改革:小财政办大教育
五年来,定安县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还是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大力支持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06年,财政拨款教育经费9517万元,2007年,财政拨款教育经费1.2亿多元,2009年,财政拨款教育经费2.23亿元,2010年,政府在教育发展投入上更是达到了3.14亿元。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校长队伍选拔任用、教学质量督评、绩效考核等制度。全面提升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教师业务水平考核,优胜劣汰,健全职务评聘、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按照编制配齐、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补充的中小学教师凡进补考、公开招聘,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考督学,以考促教。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进一步加大对定安中学、思源学校等重点学校的投入,全面开展规范化学校和循环生态学校创建工作,加强中小学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教师生活和工作用房、学生宿舍、食堂、卫生间等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四有”标准。投入1546万元改造城南中学、新竹中学、永丰学校、龙塘中学、翰林中学、思源学校、定南中学7个初中校舍,投入719.8万元资金加固维修校舍,推进10所循环生态经济学校建设,投入177万元改建65所农村学校厕所,安排10万元用于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投资资金8000多万元建设定安中学新校区。2010年撤并整合25所学校,公开招聘教师54名,小学支教教师100名。
定安县在加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等基础教育的巩固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龙塘中心、城南中学设立职教班,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家门口学技术,与省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省工业学校经营县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就近就业。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的良好的效果,2010年,高考实现了定安教育10年来的新突破,本专科录取率达到了90%。
卫生改革:“病有所医” 解民之所需
定安县委副书记、县长符立东说:“让每个人都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五年来,定安县卫生事业坚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抓好卫生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公共卫生、农场卫生和社区卫生工作,极大提高了正确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全县群众提供一个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环境。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投入8356万元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新建村卫生室46家,全面落实村医补助政策,为1463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亮睛工程”项目获得省政府表彰。计划免疫工作、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9项工作获全省先进单位奖。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14个乡镇卫生院和3家农场医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完成14个公共卫生项目的年度任务。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被省级政府评为“全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等奖,”“全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先进市县一等奖。”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实施“县、乡、村“三级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民健康工程,不让农民”看不起病“或”因病返贫”;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县中医院的搬迁和县疾病控制中心的基本设备配置;利用好国家农村卫生建设专项资金,重点加强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更新;加快农村卫生站的建设步伐,实现了全县14个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业务用房无危房,配套业务用房、专业设备、技术人员)的目标;加强县、镇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伍和应急医疗救治队伍的日常培训和演练,加强信息网络和监测网络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优化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严格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鼓励个医院培养和引进真正的专业人才,努力锻造一支业务精、素质强的人才队伍,重点加强了基层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使卫生人员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截止2010年底,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9.6%,城镇居民医疗保覆盖率达100%。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分别达到了9333万元、7025万元、977万元、468万元和203万元,连续五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养老水平也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社保改革: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县委书记孙颖说:“让更多人拥有社会保障,解除后顾之忧是定安县委、县政府的追求目标。”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土地流转、出让及土地开发的成果惠及民众,让利于民。
五年来,定安县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年提高;五年来,一张更加结实更加细密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五年来,定安县积极探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和城乡居民养老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204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36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985人,创业培训人数55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86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6年地2.9%下降到2010年的0.7%,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6笔,担保贷款金额670万元,贷款到期还款率达到了100%。
“十一五”期间,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特别是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100元,同比增长18.1%,增加量为2165元;农民人居纯收入达4719元,同比增长12.3%,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6年的2.9%下降到2010年的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