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1:头版
总第8期 >
2011-04-07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定安民生五年巨变暖人心
刊发日期:2011-04-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十一五”定安民生发展综述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投入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定安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项目,总计投入25.75亿元用于民生,是“十五”时期6.71亿元的3.9倍。(摘自定安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高度关注和致力改善民生,是“十一五”定安县经济社会工作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亮点。
再穷不能穷教育 办人民满意教育
“再穷不能穷教育,虽然定安财政收入勉强够吃饭,但对教育的投入从来不含糊。”县委书记孙颖说。
在定安县定城镇,有一所1926创建的学校——定安中学。该校的前身是海南四大书院之一的“尚友书院”,历经了8次搬迁,她的变迁记录了定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了做大做强教育,2007年,定安县委、县政府下大决心,在仙沟片区划出460多亩土地,投入1亿多建新定安中学,可容纳6000多名学生。2009年秋定安中学顺利搬迁新校区后,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突破。
定安中学校长王廷坤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定安县高中学校累计为各类高校输送高中毕业生4500多人,特别是2010年高考,定安中学有2名考生考取800分以上,11名考生考取700分以上,81名考生达到一本录取分数线,275名考生达到二本录取分数线,是近10年来,我县高考取得的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实施质量为重,各类教育有新发展战略。通过落实各种控流措施和“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进联系乡镇制度、劝学制度和控辍报告制度,全县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辍学率明显降低,目前,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为97.3%。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以做强做优职业学校为重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省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省工业学校经营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春季,职校在校生793人(含半工半读生),对口升学率逐年提升。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加强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幼儿园建设,在各镇中心学校创造条件开设幼儿教育学前班,进一步提高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和农村地区学前一年入园率,2010年,全县幼儿教育机构已发展到69所,在园幼儿11000余人。
“十一五”期间,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县委、县政府还是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06年教育财政实际拨款9517万元,2007年教育财政实际拨款1.2亿多元,2009年教育投入22360万元,2010年,政府在教育发展上的投入更是达到了3.14亿元。重点抓初中校舍改造、生态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扶贫移民、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40个多项目,完成了思源实验学校、定安中学新校区建设以及一批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生态学校建设,2009年思源学校完成招生1700人,定安中学首期入住学生2343名。同时借助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启动新一轮布局调整规划,大力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积极实施资源整合,2009年撤并学校17所,2010年撤并学校25所,学校布局趋向合理,办学规模效益日益突出。
保障性住房建设 让百姓安居乐业
住有所居是民生的基本需求,安居乐业是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但随着物价的上涨,房价的不断攀升,这个梦想对于那些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来说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帮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实现了“住房梦”。
2010年,现年53岁的何世雄,一家五口从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破旧瓦房,搬到县塔岭小区50多平方米的新房,第一次尝到了定安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善政的甜头。
“以前的老房,翻个身都很难,特别是一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全家忧心忡忡 ,生怕房顶会坍塌,自己又是下岗职工,没有经济来源,外面的租金又贵,想住上好房子,简直是一种奢望,是廉租房圆了我们一家的住房梦” 何世雄的感慨,也是全县2000多户已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共同的心声。
廉租房建设只是定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以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各类危改房方式为主的定安住房保障体系逐渐完善。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立足本地实际,坚持把保障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把建设保障性住房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重要事项,2010年,县委、县政府采取分散建设和集中建设的方式,无偿划拨213亩国有用地,动工建设廉租房408套,经济适用房1551套。棚户区改造356套,农村危房改造360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指标,并成功启动旧城改造和温珠溪村改造项目。
与此同时,定安的保障房概念也逐步扩大,从初期的仅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进一步涵盖至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各类危改房,形成多重奏的保障房建设体系。自2008年以来,全县通过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等方式,已新建、改建保障性住房共计3862套,解决了一大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定安县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县总投资4.7亿元人民币,建设保障性住房共3862套,建筑面积达31.32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房住房2814套,廉租房1048套,目前已有2000多户入住到保障性住房里。
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 宜居致富新家园
水泥铺设的蜿蜒村道整洁干净,庄稼、池塘在绿荫掩映下一派别样田园风光,古朴静谧的农家小院点缀其间,村里的露天戏台、文化室、体育场,池塘边、花池旁、林荫下均设有供村民休闲歇息的石桌、石椅,宛若“世外桃源”,这是日前记者走进定安县龙河镇天群村看到的景象。
县文明办主任王旭告诉记者,天群村是定安农村变化的一个缩影,像天群村这样的村庄,目前全县已经有464个,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55%。近年来,母瑞山革命老区“百里百村”文明生态村连片创建,就是定安全方位、大面积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实现定安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品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品之作。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文明生态村建设始终突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
龙河镇安良村委会人许环礼,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他对记者说:“平心而论,2006年以来,安良村变化实在大,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幸福指数也高了”。
在创建文明生态村过程中,他靠养殖田鸡发家致富,目前他个人拥有20多口田鸡养殖池,光靠养田鸡年收入就达6万多元。
前年他还买了小车,他兴奋地说:“现在出去跑业务,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刮风下雨都不怕。”
自己富了不算富,许环礼致富不忘乡邻,他多方联系其他4个田鸡养殖专业户,成立了定安亨利田鸡专业合作社,并争取政府等各方面的扶持,带领更多的群众致富,并力争将亨利田鸡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我县甚至是我省先进农村经济合作社,打造文明生态村农民增收的新标榜。
如今,安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更是由2006年的2000元增加到近5000元。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通过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百里百村”的路子,把定安县一批特色文明生态村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以沼气经济为纽带,把橡胶、槟榔、茶叶等种植业,定安黑猪、定安鹅等特色养殖业联结成一个良性生态经济循环圈。还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增收新机制,发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34家,带动农户1.4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主力军。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将惠民工程与生态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农村通畅工程建设里程475.63公里。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沼气建设、改水改厕,自2008年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以来,共完成无害化农村卫生厕所建设7450户。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使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工作目标,大力实施琼剧下乡、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帮助行政村建设宣传文化室、农家书屋,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县宣传文化中心大楼;投入700多万元,全面完成灯光球场项目建设,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座位;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9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60多万元完成1629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投入20万元完成44个行政村广播进村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全县行政村文化室覆盖率已达到80%。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行政村“广播进村”工程,把各种文化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到基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到基层农村,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实惠。 农民养老不犯愁 城镇医疗全覆盖
日前,定城镇65岁的农民陈大爷领到了新农保养老金存折,开始享受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他激动地说:“像城里有工作的人一样领养老金,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想到的事!”
“十一五”期间,我县已为27199名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发放了养老金,发放金额4487835万元,比国家规定的时间提前10年实现了新农保全覆盖。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农保,只是我县“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事业进步的亮点之一。截止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6%,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等奖”,“全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先进市县一等奖”,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美好图景已经成为定安群众活生生的现实。
对于不幸冠心病的定城镇居民王女士来说,她在不幸中所切身体会到的慰藉,就不得不提到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从2010年8月到现在,王女士的医疗费用合计6.41万元,得到报销5.1万元,个人自付1.31万元。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将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城镇居民相继纳入参保范围,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而且,医保待遇标准逐渐提高,群众看病自费的比例越来越低,获得实惠越来越多。简单梳理一下这五年我县社会保障事业上的进步,就会发现每一项社保政策的出台或完善,都标志着成千上万的百姓将从中受益。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滚存结余分别达到了9333万元、7025万元、977万元、468万元和203万元,连续五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也不断提高,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各项就业政策并举 力保就业局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基本形成了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稳定就业的格局,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自主创业的原定安县陶瓷厂下岗职工徐家良创办了定安琼龙公司,主要经营农村医疗药品配送,现在,企业发展充满了活力与希望,员工们忙得不亦乐乎,从05年至2010年公司总共吸收了35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年利润50多万元。
徐家良记得,在经营最困难、周转资金链要断的时候,是定安县小额担保贷款给她雪中送炭,2次将40万元免息贷款打到账上,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帮助她渡过了难关。
“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激活创业的无限潜力,资金扶持这潭“活水”必不可少。“十一五”期间,我县设立了小额贷款担保机构,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采取了扩大小额贷款对象范围、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等系列措施。至今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总额累计达670万元,直接帮扶了我县126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了500多人就业……。
家住定安县定城镇的冯白平学历不高,却有着10多年的电工工作经验,曾到海口、三亚等地区打工,但因没有电工证,工资一直徘徊在1000多元,也很不稳定。2009年他报名参加了县就业局组织的电工培训并拿到电工证,而且定安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楼盘开发都需要电工,冯白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现在每个月有5000元收入。“培训改变了我的生活!” 冯白平说。
“十一五”期间,为帮助农村劳动力就业,定安县强化农民工公共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的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以返乡农民工和定安籍高校毕业生为服务对象,解决他们的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每季度都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暨农民工招聘会,每年提供6500多个用人岗位。
县就业局副局长黄宝强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2041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36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985人,创业培训人数550人,培训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86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6年的2.9%下降到2010年的0.7%,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6笔,担保贷款金额670万元,贷款到期还款率达到了100%。
五年来,定安坚持“富民强县”发展目标,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重点,把群众冷暖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优先发展民生事业。盘点刚刚过去的“十一五”,一串串让人惊喜的数字,彰显五年来定安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定安正努力向让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奋进,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奏响一首首华丽的民生和谐曲。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