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回顾“十一五”民生篇总第1期 >2011-03-01编印

小财政办大民生
刊发日期:2011-03-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民生幸福成为自觉的执政追求

定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县委宣传部提供)

投资 8000 多万元建设的新定安中学。 林先锋 摄

  数说“十一五”成就:201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6.94亿元,是2005年16.02亿元的2.3倍;全口径财政收入11.719亿元,是2005年5.7亿元的2.1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09亿元,是2005年5422万元的5.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22亿元,是2005年3.6亿元的6.1倍;城镇居民收入14100元,是2005年6184元的2.3倍;农民人均收入4719元,是2005年2617元的1.8倍。
  “十一五”是定安民生投入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五年,政府每年拿出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总计投入25.75亿元用于民生,是“十五”时期6.71亿元的3.9倍。作为省级贫困县,定安一年的财政收入只勉强够发全县干部职工的工资,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如何把握?县委、县政府给出的答案是:始终抓住当地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加以解决。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为了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每年开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的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基层察民情、问冷暖,注意听取社情民意,并从网络上、信访件上、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中,了解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根据各种民生问题重要性,列出当年要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过去五年,政府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老百姓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农业基础设施等民生方面,舍得投入。新定安中学一期、思源学校、省工业学校建设、校安工程、新县人民医院一期、新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改造、水库除险加固、通畅工程、文明生态村、农村安全饮水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每一件事,都惠及广大百姓,都与民生息息相关。
  一、 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投入从来不含糊
  “再穷不能穷教育,虽然定安财政收入勉强够吃饭,但对教育的投入从来不含糊。”县委书记孙颖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一五期间,定安在加强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等基础教育的巩固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在龙塘中学、城南中学设立职教班,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在家门口学技术,与省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省工业学校经营县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就近就业。
  为了扩大高中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能继续完成高中学业,县委、县政府除了投入8000万元建设新定安中学外,还投入近3000万元兴建海南定安思源实验学校,这两所学校的建成不仅可以招收1800多名贫困寄宿生,同时还能缓解定安中学教室不足的尴尬局面,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定南中学、雷鸣中学等10所循环学校的建设,极大地改善全县教育环境。即使在县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县委、县政府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10年,政府在教育发展上的投入更是达到了3.14亿元。
  定安县一老干部说,在定安工作了30年,见证了定安教育的发展历程,还是首次看到政府大投入于教育,这让他对定安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二、民生在心,医疗惠民——极力改善百姓就医环境
  如果说教育是民生之基,那么医疗则是民生之需。但“看病难”和“看病贵”,已成为困扰市民的顽疾。如何对症下药?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投入400多万元建设中医院,投入3000万元建设新定安县人民医院,目前新定安县人民医院已动工兴建。投入126万元为县人民医院配置了全自动生化仪、电解质分析仪、脑电地形图机、B超机等医疗器械。定安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引进百名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全县卫生队伍整体水平方便了群众看病。
  2010年,政府在医疗卫生发展事业上的投入就达到了7764.5万元。
  另外,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定安县还积极扩大基本医疗覆盖面,在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大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十一五末期,定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9.6%,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病有所医”,曾经的梦想,基本上已成为现实。
  三、 保障性住房——让“民有所居”不再是空话
  改善城乡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坚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改善民生工程的具体行动,强化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加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2009年县政府共投入4521.5万元开工建设624套廉租住房,投入12150万元建设949套经济适用住房,顺利完成省下达的700套经济适用房目标任务。2010年县政府无偿划拨土地213亩,投资2.265亿元,动工建设廉租房408套,建设面积20416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551套,建设面积15.1万平方米。投资0.477亿元改造356套棚户区,360套农村危房,建筑面积3.1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任务指标,并成功启动了第一个旧城--拖拉机站改造项目。2010年也是保障性住房建设投入最大的一年。
   四、农村交通——铺就发财路
  俗话说的好:想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为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定安县实施《定安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重点推进“通达工程”和“畅通工程”,实现“村村互通,乡镇联网,城乡互动”的通行政村及自然村公路网络。
  2010年,定安县共完成农村通畅工程项目11个,投资2043.6万元建设52.4公里农村通畅工程,建设里程37.4公里。通畅工程建设获得全省评比二等奖,农村公路养护获得全省评比一等奖。
  顺利实施了居丁至三旬公路改建及丁湖改建等重点工程,完成定城镇龙洲洋、高秀洋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及龙河农综土地治理项目。开通的首条农村公交车线路“定城至巡崖”途经4个村委会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约8500余人,当地群众满意地说:“想不到我们农民下田干活都能坐上公交车了”。
  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是“十一五”最受百姓欢迎的惠农工程,一条条进村入寨的水泥路,惠及千家万户,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农村水泥路通了,交通运输条件改善了,农产品运销更加顺畅了,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要求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积极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利用重大节假日,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坚持做到每月组织一场广场文艺活动的目标。全面实施电影“2131”工程,组织开展“金光耀琼州”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投入700多万元,全面完成灯光球场项目建设,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可容纳4000多座位;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9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投入60多万元完成1629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投入20万元完成44个行政村广播进村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实施琼剧下乡、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前,全县行政村文化室覆盖率已达到80%。利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行政村“广播进村”工程,把各种文化信息、技术信息传播到基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延伸到基层农村,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广大农民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实惠。
  六、文明生态村——撑起新农村建设新天地
  “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定安县十一五规划的关键词,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定安县共建设文明生态村43个,建设农村沼气池一批、沼气服务站35个;投资2030万元建设23个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新建农村户厕1250个投资1914万元,完成8000亩基本农田政治及定城防洪提维修加固。母瑞山革命老区“百里百村”连片创建、丁湖路两边以及城中村、镇中村、项目村、大村、历史文化名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定安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和教育观,倡导婚事丧事简办、新办,树立文明新风,努力实现“五无”,即无吸毒、无治安案件、无超生、无赌博和无乱砍滥伐。另外,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配套,建设龙湖镇高林村、雷鸣镇龙梅村及仙坡村、定城镇春内村、岭口镇九锡山村等五大历史文化名村。通过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百里百村”的路子,把定安县一批特色文明生态村向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以沼气经济为纽带,把橡胶、槟榔、茶叶等种植业,定安黑猪、定安鹅等特色养殖业联结成一个良性生态经济循环圈,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使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